• 非遗美食之福建——鼓浪屿馅饼

    发布日期:2025-04-15 22:37    点击次数:73

    鼓浪屿馅饼一直以来都是厦门特色美食的代表之一,许多人到厦门旅游都会带上一两盒,或自己品尝,或作为伴手礼赠送亲朋。

    1

    追溯起源

    说起鼓浪屿馅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据说最早的作坊成立于这一时期。那时候的厦门,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商业贸易繁荣,航海贸易带来的人口迁移,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经过长期交流、兼容并蓄后,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的饮食风格和生活习惯。

    1892年年诏安的邓央仔夫妇来到厦门,以在街头售卖盆煎馅饼和水晶饼为生,因为口味好备受喜爱,逐渐积累了人气和积蓄。随后便开设店铺名为“庆兰斋”,并且不断改良店铺的馅饼,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一套绿豆馅饼制作工艺,这便是如今为人所熟知的鼓浪屿馅饼的雏形。

    展开剩余72%

    2

    传承发展之路

    因为当时厦门人饮茶成风,除了在家里品茶,也会和亲友到街上的茶摊上饮茶谈天,这时桌上总少不了几碟茶配点心。包括馅饼在内,传统中式饼铺制作的各类糕饼、蜜饯、酥糖,都是受人喜爱的茶配。并且当时华侨出洋时,则反而会带上几盒馅饼之类的中式糕点,甚至装箱托运回去馈送亲友,庆兰斋的馅饼凭借这些时代红利,生意也随之越来越好。

    1956年公司合营时鼓浪屿上17家拥有好手艺和好口碑的糕点店,贡献出了各自的工艺配方和商铺店号印章,成立合作社。自此,鼓浪屿馅饼正式告别了小作坊的时代。随后合作社改名为鼓浪屿食品厂,而其生产的馅饼也被人们称为鼓浪屿馅饼,并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到了90年代,鼓浪屿的旅游业逐渐发展,也带动了鼓浪屿馅饼的发展。

    3

    初心不变,风味不变

    历经一百多年的变迁,城市在变,深处的地点在变,但是记忆中熟悉的味道却未曾改变。鼓浪屿馅饼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制作工艺,让其如今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馅饼面粉、猪油、馅料及冰糖为主要原料,制作需要经过二三十道工序精细制作而成,包括选材、清洗、 浸泡、蒸煮、分馅、制皮、包馅、成型、烘烤、翻饼等。其中各种不同口味的馅料具体的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

    皮轻薄酥软,层次清晰,掰开可见6-8层,香酥油润;内馅饱满绵甜,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冰凉清甜,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并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如今拥有许多口味种类,如绿豆、红豆、黑米和椰子等。2022年鼓浪屿馅饼手工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福建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